王家出了一位王子腾,先是担任京营节度使,接着成为九省统制,最后是九省都检点。京营节度使是京师三大营的最高统帅,负责保卫京城,并肩负着保护皇帝安危的重要任务。九省,又称为明代的九边或九镇,是指沿长城设置的九个重镇,它们分别是辽东镇、蓟州镇、宣府镇、大同镇、偏头关(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)、延绥镇(又名榆林镇)、宁夏镇、固原镇(亦叫陕西镇)、甘肃镇。
统制一职,来源于《宋史·职官志七》对北宋时期的记载。初时,北宋在出征作战时,会选定一名统帅总指挥各路将领。到南宋建炎初年,设立了御营司都统制职务,正式形成了此类职位。而在此基础上,还有统制、同统制、副统制等细分职务。
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被调任九省统制,表面上看似调动了九边的将领,实际却从一个掌握实权的司令,转变成了一个监督监察的角色。从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升职了,然而实际上,却让他远离了实权的核心,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“监督部长”。更令人尴尬的是,王子腾被从中央调到地方,这份职务本质上就像一个临时性质的监军,他在地方上并不拥有直接指挥权。
展开剩余78%试想一下,那些驻守重镇的司令长官们,每天都在前线与敌人进行血战,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,面对战场上无休止的杀戮与艰苦的生活,哪一个能真正听命于王子腾的调配呢?相比之下,京营的掌控者,贾家经营数十年,实际掌握了实权,将京城的防卫交给王子腾,无疑让他手握如臂使指的权力。你说,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调任九省统制,真的算是升职了吗?从某种角度看,这倒像是一次被架空的降职。
再说九省都检点这一职务,相当于九边的最高军事统帅,清代用这一职称来称呼提督。这一职位确实威赫,掌控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,地位非同小可。然而,王子腾初上任时,九边的战线已经延展了数千里,他能指挥得了哪些人?甚至有可能,这一职务也只是某些地方的大员角色,类似于明朝的蓟辽总督,或者陕甘总督,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的权力象征而已。事实上,王子腾这匹“强龙”下了地方,能压住那些地头蛇吗?恐怕未必。
尽管王家势力看似不断增长,但它们在朝廷的地位却远不及贾家。王家虽然逐渐拥有了更多的权力,但只要它还在四大家族的框架内,它的存在始终是从属于贾家,后者才是真正稳坐钓鱼台的领导者。四大家族之间并非平等结盟,贾家始终掌握着主导地位。
回顾历史,保龄侯尚书令史公曾是一朝宰相,掌控百官之权,但即便他如此尊贵,也依然位居贾家之下。如今,王子腾不过是个地方司令,今天是官,明天或许就失去一切,仅仅沦为普通百姓。难道他会不把贾家这世袭的贵族视为眼中钉吗?
要理解贾家的威力,我们就不得不提贾赦,他是荣国公世袭一等将军,无论身份还是地位,都远高于王子腾。如果皇帝召集大朝会,贾赦作为正一品的将军,必定是站在武将行列的最前方。再看看贾珍,他至少也是世袭三等将军,这是许多朝中文武一生拼搏也难以得到的殊荣。王子腾,即便是梦,也难以触及这样的高度。
而贾府扶持的贾雨村,居然位列大司马参赞军机,兵部尚书,从一品之位,和王子腾那些中央与地方兼顾的职务比,谁更牛呢?然而,贾雨村不过是贾府的门下走狗。听说贾赦要扇子,贾雨村就屁颠屁颠去办,这样的情形,若没有贾家支持,他怎么可能跻身兵部尚书的位置?再说长安节度使云光,他虽然略逊王子腾一筹,但依然是封疆大吏,难道他不是对贾府言听计从吗?贾家若没有强大的背景,这些人真是傻子?
最关键的是,贾母作为荣国公诰命夫人,在王子腾面前又算得了什么?唐代以来,国公与郡王几乎平级,只看北静王与贾府租住在东上院,贾母依旧淡定自若,不见丝毫的惧怕与诚惶诚恐。这其中的深意,足以证明王家那点微弱的势力,实际上是贾家抬升上去的。
如果不是贾代化之后,贾家第三代无法继续掌控京营,怎么会有王子腾担任京营节度使的机会?要是贾家没有支持,王夫人怎么可能嫁给贾政?如果不是担心贾赦的爵位出现问题,王熙凤也未必会再嫁入贾府。恰好,贾赦出事,贾政因此受益。
再看看贾母对王子腾的态度:王子腾夫人生日时,她的邀请贾母竟以“不自在”为借口拒绝,完全没有表现出对王家任何敬重。这足以显示,王家在贾家这个贵族权贵面前,根本不值一提。
贾家并不明面上掌控政权,然而它凭借着深厚的世袭背景,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。在朝廷中,权贵们往往不直接掌权,而是培养自己的代言人。贾雨村就是如此,王子腾亦然。
为何皇帝后来将四大家族中的重要人物调到地方?像王子腾、保龄侯史鼐、贾政等人,因在京城形成威胁,尤其是来自贾家的潜在反叛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不难理解,贾家与王家之间的权力关系,并非单纯看谁有实权,而是要理清从属关系。就像贾雨村在兵部尚书的高位上依然是贾府的门下走狗,王家又算什么呢?不必再多言。
以上观点是根据《红楼梦》80回前的故事线索整理、推论而得出的。
文|君笺雅侃红楼
插图|清代画家孙温《绘全本红楼梦》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