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孩子们,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‘母鸡’,母鸡是一种家禽,会‘咯咯咯’地叫。”日前,在宿州市特教中心,该校教师吴莉的声音清晰而稳定地引导着四名围坐的盲童。
“咯咯咯,咯咯咯——听,就是这个声音。你们试试看?”吴莉模仿着母鸡的叫声,同时,她耐心地听着孩子们尝试发出的声音。“对,声音可以再短促一点,‘咯、咯、咯’,就像这样。”她放慢语速,重复示范,引导孩子们感受发音的部位和节奏。
课堂上,吴莉的语调始终平和,指令清晰,对每个孩子的尝试和提问都给予及时、具体地回应。从声音模仿到行为描述,再到概念理解,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孩子们在脑海中构建关于“母鸡”的认知图景。
从教以来,面对一群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,吴莉用专业能力铺路,以耐心和爱心为灯,更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驱动,在特教园地里默默耕耘。她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,始终把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理论知识、新的教学理念作为追求目标,工作24年来,她在特殊教育的路上艰苦跋涉,走出了一片新天地。
“特殊教育,没有万能公式。”吴莉坦言,特教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,更要具备一种“动态”的观察力与执行力。“这要求我们像‘侦探’一样,持续观察、分析、调整策略。一个方法不行,就换十种、二十种方法。耐心不是被动等待,是主动寻找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。”吴莉表示。
特教工作不仅艰辛更需要异于常人的耐心。吴莉曾为教会一个孩子系鞋带,反复尝试了数月;也曾为一个孩子练习发音,设计过数十种游戏方法。挫败感常有,但支撑吴莉走下去的是那些看似微小却珍贵的突破瞬间。一个原本抗拒交流的孩子主动牵起你的手,一个被认为无法识字的孩子突然认出了自己的名字……
“这些瞬间,价值千金。”吴莉说:“特殊教育是一场‘持久战’,恒心与毅力比一时的热情更为关键,我们要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稳定而可靠的光源。”
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吴莉更是将这个身份视为沉甸甸的责任,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。特殊儿童及其家庭,需要社会更多地理解和支持。作为一名党员教师,吴莉的讲台不仅在教室,也在每一次家访的路上,更在每一次为困难家庭奔走协调的努力中。
“特殊教育是场静待花开的远征,让特殊儿童家庭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怀,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力量走下去,这就是自己立足岗位践行初心的方式。”吴莉说。
郭一鹏 黄元明
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